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来源: | 作者:河南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7-29 | 3293 次阅读 | 分享到:

 

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1月6日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中共郑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深入研究了十四五时期郑州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郑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郑州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郑州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的重要嘱托,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了郑州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过五年发展,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200万左右,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200亿元,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20强,成为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1∶49.6∶48.3调整为1.3∶39.8∶58.9,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等战略产业支撑力不断增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1.6%增长到2.0%以上。城乡发展内涵品质加快提升,确定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发展布局,以道路综合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抓手的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进,以32个核心板块开发建设为带动的城市结构优化、形态提升效果不断显现,以精品村、示范村为突破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实施,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6.3公里,农业路高架、四环快速化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44.77平方公里扩大至120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环境面貌、形态品质、承载功能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探索创新不断突破,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对外开放体系高地、参与国际合作高地一门户、两高地对外开放体系加快完善,郑合、郑太、郑万高铁河南段先后建成投用,字形高铁网基本成型,四条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延伸,航空货邮吞吐量跃居全国机场第六位,进出口额稳居中部城市首位。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党政机构改革、企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以一网通办、一次办成为牵引的放管服改革取得阶段成效,商事制度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规划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等有效实施,政府性资源配置更加高效良性,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推进通道绿化、沿黄绿化,实施全域绿化主体工程,市区绿化面积增加875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3%提高到35%,贾鲁河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成投用,荣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始终保持污染防治高压态势,实现了沿黄区域违法建筑等四乱问题清零、市域散煤清零、主城区煤电清零、非电燃煤锅炉清零,PM2.5PM10分别下降46.9%49.7%2020年优良天数达到230天,比2015年增加90天,空气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退出后20名,建设用地及农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水污染、土壤污染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181个贫困村96549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100个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中小学午餐配餐和课后托管、诊间结算、就医一卡通等便民服务改革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郑州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法治郑州、平安郑州建设全面深化,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有序。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党的建设质量得到新的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实现,为郑州开启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在自身发展转型攻坚、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困难矛盾交织的情况下取得的,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正确指引和关心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郑州的发展寄予殷切期望、赋予重大责任,为郑州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根本在于我们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用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发展,用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了郑州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根本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始终把郑州的发展作为全省的大事来抓,及时给予指导,统筹资源调度,全力支持郑州的工作;根本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一心、干事创业、锐意进取、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始终是我们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显著的优越性,始终是我们抵御风险挑战、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无比强大的创造力,始终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

2.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郑州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周期更短、迭代更快,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和竞争加剧。从国内大势看,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步入生态文明时代、数字时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科技创新、产业层次、供给质量、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们自身发展看,郑州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上万亿、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区位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同时,我市转型发展压力不断增大,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基础承载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等制约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快推进,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开放意识、创新精神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极化与分化过程中,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郑州必须保持清醒、增强定力、勇往直前、奋勇争先,努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是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郑州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放在两个大局中进行谋划,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区域竞争带来的新挑战和自身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增强赶超意识、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夺取十四五时期郑州发展新胜利。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两化五强建设目标。两化:一是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核心功能大幅提升,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国际化。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外向度进入全国城市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节点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联结点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五强:一是创新强。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高度融合,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枢纽强。建成衔接国际国内的运输网络和物流体系,实现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四港高效联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畅通全球,成为辐射全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综合枢纽。三是生态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普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资源能源高效集约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富有成效,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四是文旅强。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郑州标识的文旅品牌和文旅名片,成为古今相映生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独特魅力的黄河流域国际旅游门户,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得到广泛认同,建成具有黄河流域鲜明特征的文旅强市。五是法治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郑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社会更加稳定有序,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化为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扩大开放优势,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努力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5.“十四五时期郑州发展的目标路径。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永葆的担当、的精神、的劲头,抓实一二三四五目标路径,在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就是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总目标,到十四五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彰显,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就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引领发展,不断强化郑州的战略支撑作用。

:就是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赋予郑州在全省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中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赢得更大影响力三个在努力方向,让郑州这个全省龙头高高扬起来、国内大循环中的战略节点立起来、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联结点强起来。

:就是加快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就是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努力实现五个新

——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迈上大台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首位度、发展协调性、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空间结构优化形成新布局。推动城市向集约型、分布式、多中心、网络化发展转变,核心板块建设基本成型,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完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文空间精致和谐,实现城市品质内涵、形态风貌显著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本性改变,新老城区之间、城乡之间、“1+4”都市圈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成为国内广泛认可、预期看好、富有竞争力的特大城市。

——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巩固提升,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物流体系、贸易体系、通关体系更加完善、更加便利,成为服务和带动中部地区对外合作的开放高地;区域性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提质发展,金融业态更加丰富、金融环境更加宽松,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救治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极核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现代化统筹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建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别不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明显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居民享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卫生、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使郑州这座城市既时尚现代,又饱含历史底蕴、富有人文气息。

——市域治理能力得到新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更加健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众、条与块等方面关系更加协调顺畅。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体现。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6.“十四五时期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必须处理好城市规模化与网络化的关系。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把城市的规模化建立在城市的网络化基础上,形成分布式、网络化、多中心的现代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既要拉开框架,又不盲目铺摊子;处理好大中小尺度的关系,实现城市空间疏密有度、宜居宜业、精明增长。

——必须处理好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平台,产业是城市空间高质高效运行的支撑。把握特大城市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把产城融合的立足点放在创新要素集聚上,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以优良营商环境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培育新的动力系统,增强城市对产业的承载力、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力。

——必须处理好市场培育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强化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责任,统筹处理基本与非基本、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着力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舒适宜居的生态生活环境,为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提供良好土壤和环境,让市场对资源要素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必须处理好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制度优势是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既要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更要在制度建设上创新提升,围绕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适应新时代特大城市发展要求的组织领导体系、管理服务体系、数据应用体系、社会组织体系、评价监督体系,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

——必须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关系。把两个维护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推动中央决策、省委部署落地落实上,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党员干部追求的成就感,让人民群众在增进获得感、幸福感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凝聚民心民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追赶超越新动能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来打造,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中原科技城为引领,推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集聚,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布局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打造国家极具活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7.优化城市创新格局。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按照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总体布局,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进一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建设一批科创策源能力强、高端产业成长好、示范带动效应佳的区域创新载体。高质量打造中原科技城,以龙湖北部、智慧岛、科学谷三个区域为主体,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资本创新,重点发展数字文创、信息技术、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人才教育等产业,着力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发挥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航空港区四梁八柱作用和各区县(市)核心板块、产业园区、新城等功能平台作用,建立完善各层级科技创新平台功能设施和配套政策,营造更适应科技人才、科创活动需要的场景和环境。

8.加速汇聚创新人才。实行更加开放人才政策,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好黄河人才计划,推进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大力引进世界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国内高科技头部企业、央企省企研发中心、全省一流高科技企业、国内高校研发机构和豫籍在外人才的招引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引平台、引高校、引科研机构为主攻方向的人才引育机制,把郑州打造成为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和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引进人才团队摆在与引进项目同等重要位置,推进人才+资本+场景建设,合力促进创新提升。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教育机构合作,推进国际一流研究型学院引进建设,加强重点关键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头部企业与驻郑高校联合实施数字化人才十万码农培养计划,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发挥活动聚才效应,高水平举办承办大型科创赛事活动,促进人才交流、项目对接、成果转化。集成办好人才引进一件事,加快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科创环境和人才服务体系。

9.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平台、科创投资机构等深度合作、资源高效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大型企业运用资本投入、科技分红等方式打造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双创平台,孵化更多科技型企业。积极发展科创园、特色产业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进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集成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一体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重大科技战略带动和科技基础能力支撑,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布局,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积极探索、有所突破、形成示范。

10.构建联动创新生态。强化领跑思维,坚持原创导向,创新人才评价回馈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高水平建设郑州技术要素交易市场,着力构建交易、转让、融资、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中部地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完善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促进的政策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改进科技项目管理,创新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悬赏制”“赛马制等制度,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和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试点。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推动设立郑州知识产权法院。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四、畅通内外双循环,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充分发挥枢纽+物流+开放比较优势,持续完善一门户、两高地开放体系,持续推动扩大内需、完善消费流通体系,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郑州新优势。

11.加快建设国际交通枢纽门户。统筹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基础设施和站场的布局与建设,完善以航空引领、公铁集疏为特征的国际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不断提升郑州枢纽的集疏能力。强化郑州机场门户枢纽建设,加快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启动第四跑道和南货运区建设,用好第五航权,争取第七航权,以郑州为核心、以亚太地区为重点拓展国际航线,提升国际地位。构建枢纽+通用多层次机场体系,加快郑州(上街)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强化郑州国家铁路枢纽地位,建成字形高铁网,优化铁路及场站布局,加快建设小李庄火车站、高铁南站及高铁货运枢纽中心,推进占杨、薛店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强化公路枢纽功能,建成第二绕城高速,优化高速快速路网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畅接全省、通达全国的便捷公路网络体系。加快构建布局完善、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

12.加快打造国际物流贸易中心。探索以空中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四路协同发展新模式,着力完善交易链、服务链、产业链,大力引进国内外头部航空、物流、货代、贸易企业,以贸易集聚带动流通扩量,强化国际物流节点,推动枢纽优势向物流优势、贸易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打造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物流贸易中心。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建设郑州空中丝绸之路开放试验区,强化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构建连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空中经济廊道,十四五末,航空货邮年吞吐量突破100万吨。推进陆上丝路扩量提质,加快郑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和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线路,推进点对点运输向枢纽对枢纽的深度合作转变,年开行班列3000列以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推动网上丝路创新突破,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口岸优势,完善政策体系,拓展进出口渠道,突出医药、美妆等特色产品,打造内陆地区国际网购消费中心。加强规则体系、通关模式等创新合作,拓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快递运营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促进海上丝路无缝对接,发展壮大专业化铁海联运平台公司,构筑通达全球的陆海双向国际物流通道。坚持航空引领、数字化引领,努力打通整合各类运输方式数据资源,形成一单到底、高效衔接、多方联动多式联运体系,强化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构建内外融合互通的全球物流网络体系。

13.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抓好口岸、保税、通关、多式联运、物流、金融六大体系联动发展、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数字化应用、制度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拓展,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转口贸易、技术贸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进口,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发挥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的引领作用,吸引跨国公司在郑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争取国际组织、外事机构落户郑州,加强城市国际交流。支持优势企业跨国发展,开展投资并购、海外上市,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商务楼宇,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国际化的生活环境。

14.加快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拓展投资空间,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两新一重建设,推进符合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要求的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以5G为重点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以特高压为重点的能源基础设施体系、以节水为重点的现代化给排水体系、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以充电桩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基础配套体系、以教育卫生文化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持续释放新型城镇化建设红利,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扩大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激活民间投资,拓展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五、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体系数字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质量升级,打造优势突出、竞争力和支撑力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

15.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以大批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的战略支撑产业来抓、作为全市一号产业来打造,围绕智能终端的研发与制造补链延链,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努力让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把郑州这座城市起来、起来的产业。加快推进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等优势产业发展,通过数字化赋能、服务化转型、集群化培育,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形成规模。积极培育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努力形成特色和优势。着力培育高质量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工厂(车间)。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推动质量革命,在国内外叫响郑州品牌、郑州创造、郑州质量。

1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城市品质提升。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充分联动,突出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为重点抓好现代金融业发展,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以枢纽+开放体系为依托的贸易流通业发展,带动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设计创意、商品交易等产业发展、功能提升。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创新消费产品、消费场景、消费方式,推动现代商贸、健康医疗、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提质提速发展。努力打造时尚化、国际性消费中心城市,统筹都市区、主城区、中心城区及社区商业的分层级商贸业发展体系,建设连续性、标志性的商业大街、步行商业街区,形成多中心、广集聚、网络状的大都市商业新格局。推动二七商圈、高铁站商圈、花园路商圈等业态调整、品质提升,集聚国际知名消费品牌,保护传统老字号品牌,着力打造具有郑州文化特色、现代时尚的消费聚集区。扩大节假日消费,发展夜经济,提升乡村消费、社区商业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17.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统筹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推进各级各类平台整合协同,实现产业发展空间有效拓展。航空港区发挥航空+保税的优势,打造突出时间效率需求、速度偏好型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形成大枢纽、大开放、大产业发展格局;郑东新区以数字经济为支撑、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高端服务业大平台;高新区突出科技型制造业,推进信息安全与智能传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规模、上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开区围绕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科技研发、补链强链及产品升级,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32个城市核心板块突出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加快布局新型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型制造、现代商贸业等符合城市经济特征的现代产业。各类开发区(园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发展空间管控,创新机制、优化功能、配置资源、集聚要素,加快布局一批小微企业特色园区,形成顶天立地大企业带动、铺天盖地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局面。

18.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新一轮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抓好企业上云工作,建设工业大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中国智能传感谷、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5G及北斗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争取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中部最强数据中心。深化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构建以一件’”为牵引的智能政务服务和以事件’”为牵引的智能城市治理体系。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产权保护机制,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高数据资源利用和安全保护水平。

六、全面深化改革,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数字化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按照要素配置讲效率、公共服务讲均衡的原则,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促进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19.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迈向全国营商环境第一方阵。围绕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持续推动简政放权、简化流程、数据整合,全面实现不见面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就近可办、郑州大都市圈全域联办,更好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持续深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两张单改革,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维护公平公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最大限度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行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标识,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管理法治化、服务规范化、环境国际化,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20.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机制,对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效益和活力。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促进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合法权益,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大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建设亲清在线政府政策兑现直通平台,落实免申即享,推动企业找政策政策找企业、政策直达企业转变。

21.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指标统筹,深化新型产业用地供应改革、亩均论英雄标准地等改革,着力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优供快供。坚持一体化统筹全市财税工作,统筹管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功能性平台,构建统分结合、分层分类的现代财政管理体制,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完善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完善产业基金、中小企业征信和融资担保等机制。提高金融要素供给水平、风险防控水平,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拓展期货品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建设开放联动的技术要素市场,建立快捷的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探索完善数据有效收集、有偿使用、产权清晰、规范管理、公平交易的运营机制,让数据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可持续利用。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产业园区内生动力。创新特大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撤县(市)设区步伐。持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医药、卫生、教育、文化、价格、统计等领域改革。

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围绕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发展格局,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好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子,创造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现代化都市环境。

22.高质量做好城市规划设计。深化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全市规划一盘棋、一张网、一张图,建立分类、分层、全流程规划管理机制。坚持规划引领、设计先行,统筹功能定位与空间结构、交通组织、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布局和空间管控三条红线,统筹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城市设计,推进规划全覆盖、城市设计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全覆盖。强化规划刚性执行,建立健全严格的规划调整审核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23.推进城市核心板块建设。围绕城区片区单元板块的城市架构,坚持规划设计引领、产业主导、项目支撑、三生融合,坚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先行,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具雏形、五年基本成型的建设目标,科学谋划和集中打造32个核心板块,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城市建设开发的新亮点、城市网络结构的关键点,带动各城市片区提升品质、有序开发,推进城市多点支撑、布局优化、结构协调,推动城市由大起来向强起来转变,让城市的现代化气息韵味越来越浓。探索总建筑师制度,加强建筑设计,注重细节设计,提炼特色城市元素,把设计的理念贯彻于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拿出绣花功夫、匠心精神来设计城市的角角落落,让每一个建筑和城市景观可以阅读、能够阅读

24.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抓手,持续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一环十横十纵城市道路综合改造提升,以道路更新带动城市形态更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推动老城区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坚持以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为核心,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体系和慢行系统,让行人出行体验有根本性提升。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利用存量空间、低效空间,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补齐文化、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短板,缓解主城区停车难问题。完善城市家具,打造好街角小广场、小景观,提升绿化水平,为市民休闲创造更多空间。加强老建筑、老设施、老厂房、老街道的历史文化保护,延续郑州城市文脉,捡起历史文化碎片,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街巷、街坊,使历史厚重和时代脉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线上发现问题、线下解决问题的高效联动,不断提升智慧交通、智慧管网、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安保等建设水平。

25.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建设。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围绕市区连片成网、都市圈互联互通,全面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三期规划项目建设,加快K1K2线建设,启动四期建设规划,争取十四五末运营里程达到700公里左右,把郑州打造成为轨道上的都市。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协调衔接,以轨道交通为主体构建大循环,以地面公交为补充构建小循环,形成地上地下交通零换乘体系,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可达性。坚持TOD发展导向,加强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坚持开发是原则、不开发是例外,加强轨道交通站点物业、形态、开发权等控制,做好与产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将轨道站点打造成交通的节点、发展的支点、城市建设的亮点。加强网络化轨道交通与网络化城市结构的协同耦合,调整完善线网规划,与32个城市核心板块建设紧密结合,引导好人流走向和城市功能开发,以网络化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支撑多中心、分布式、网络化的城市结构。提升水、电、气、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推动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增强承载经济和人口能力。

26.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好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50个精品村、300个示范村为带动,建成一批文旅农旅融合、文化特色彰显、生态风貌独特的新农村。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发展科技型、服务型、示范型、生态型农业,服务全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及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具有都市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全国重要的粮食育种中心。加快培育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体系,完善县城承载功能,充分发挥好县城承接农村人口转移的主体作用。加快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严格农地性质,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的服务功能。

27.推进郑州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发挥好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度推进郑开同城化,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郑许、郑新、郑焦协同发展,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都市圈跨区域交通体系,推动郑汴洛轨道快线、“1+4”大都市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建设,形成高效便捷的通勤化都市圈交通体系。坚持产业协同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等融合发展,促进跨区域的产学研结合,构建都市圈产业集群。统筹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加快修复生态,打造沿黄生态带,优化生态环境。探索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同城化,推进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深化与沿黄城市群合作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的协同发展大格局。

八、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融合,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强化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

28.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加大黄河文化传承挖掘和保护利用力度,充分彰显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提升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全球认同感和感召力。加快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建设,让黄河文化、嵩山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在郑州充分展现。推进黄河文化带建设,突出黄河文化+生态建设,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西山遗址、荥阳故城、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花园口抗日遗址、大河村国家考古文化遗址等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串联起来,高水平打造具有鲜明黄河特色的世界级自然生态带、文化遗产带、观光旅游带。大力推进环嵩山文化带建设,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重点,打通嵩山文化中的历史故事脉络,讲好世界文化遗产故事,统筹新密伏羲山、巩义浮戏山、荥阳环翠峪等,打造环嵩山文化旅游大景区。推进中心城区文化板块建设,以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开发为突破口,统筹二七商圈、二砂工业遗存等资源,彰显中原文化魅力,打造具有鲜明历史文化元素符号的现代化城市。

29.塑造都市文化气韵。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创意、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更好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方志馆和城市书房、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丰富、更精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30.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围绕打造黄河流域国际旅游门户,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全域全要素融合发展,以讲好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发展故事为主线,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廊道等重大文旅工程建设,依托郑汴洛轨道快线、大河文化绿道等交通设施,串联精品文旅线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加快培育旅游+演艺”“旅游+文创”“旅游+会展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通航与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沿黄航空旅游生活圈。策划实施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筹备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持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论坛、国际少林武术节、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郑州航展等重大活动,加快建设黄河天下、只有河南等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展会、赛事品牌。统筹西部山水林田湖草和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支持各县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3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绿城使者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提升诚信建设水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圆方集团的重要回信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市民(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贯彻落实好《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市民公共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九、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工程作为主体工程,统筹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污染治理,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郑州。

32.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深入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四治行动,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美丽。加大治气力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排气、扬尘灰气、燃煤烟气治理,加强散乱污企业治理,推进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大治水力度,坚持四水同治”“五河共建,强化河湖长制,开展污染源整治行动,提升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贾峪河、索须河、潮河等河道生态治理,科学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保障饮用水源和地下水环境安全。加大治土力度,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开展受污染场地监管和修复。加大治废力度,统筹推进生活固废、建筑固废、污泥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治理,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33.建设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聚焦保安全、清乱象、强节水、优生态、美环境,统筹推进防洪减灾体系和生态安全建设,提升保护和治理水平,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进一步提高郑州城市段黄河大堤防洪标准,探索建设刚性护岸,确保郑州城市安澜。树立生态保护全流域治理理念,深化沿黄环境保护整治专项行动,推进流域防洪、河道和滩区治理,创新开展浅滩、中滩、高滩三滩分治,加快流域生态修复重构。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坚持点、线、面结合,以沿黄河、沿路网和山区河湖区为重点,推进邙岭绿化等生态屏障建设,加大生态公园建设,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美丽廊道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加强黄河、大运河、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沿黄慢行廊道建设,着力打造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休闲生态系统,形成水、滩、林、文化、产业有机融合的城市沿河风貌,让沿黄区域成为慢生活、微度假理想目的地。

34.建设节水型城市。按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城市要求,强化水资源用途管控,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确保生态基本用水,优化配置生产经营用水,做好原水调配、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规划衔接,提高水资源利用、配置水平。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施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循环用水。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遵循开源节流、优化结构、系统开发、综合利用、战略储备思路,开展黄河桃花峪水库工程前期研究,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新郑观音寺调蓄工程、西水东引工程、圃田泽水循环工程、沿黄口门改造提升工程等建设,推动黄河水先看后用、循环利用

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控制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持续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分类环保管控和亩均论英雄倒逼措施,持续淘汰出清落后产能,引导企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积极争取外电入郑,大力推进新型能源替代。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广,发展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环保产业,打造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实施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促进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36.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构建生态安全监控体系,健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提高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建立惩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行政、司法衔接机制,维护生态安全。

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共同富裕

紧紧围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办实办好民生实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7.促进充分就业和持续增收。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返乡人员、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让群众就业更充分。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加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38.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义务教育公办为主、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加快学校建设,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全面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实现午餐配餐和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形成以公办园为主体、以普惠园为依托的学前教育体系。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完成20所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性高中品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打造一批特色产业(行业)学院。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深化与清华、浙大、哈工大、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着力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促进市属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把握好公办民办学校的比例结构,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39.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工作,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把握好房地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住房供需平衡、适配协调和职住平衡,稳定住房价格,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0.加快建设健康城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适应城乡居民健康需求、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体系,深入推动健康郑州行动。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补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推进政府主导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医院四医联动改革,加快构建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市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卫生健康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快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市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建设体育强市。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化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手段,健全城市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郑州、平安郑州。

41.保障城市运营安全。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理念,树牢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强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建设。合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结合城市核心板块建设,推动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空间组团,构筑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体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逐步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大宗物资战略储备,保障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地下空间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42.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强化消防、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管理等重点领域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生物安全保护。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强化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工作衔接机制与协同机制,完善防汛抗旱等自然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43.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郑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衔接配套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积极营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监督制约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4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树牢大抓基层、大打基础的鲜明导向,探索构建党建引领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进一步理顺市直部门和各区的城市治理事权职责,构建权责明确、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抓人促事、抓乡促县的基层工作推进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完善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推进路院共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途径。

45.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切实维护好政治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包联和接访下访制度。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郑州。

十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奋力新跨越的强大力量。

46.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严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推动全市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鲜明导向,用好领导干部问学前沿高端讲堂平台,坚持全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定期工作交流制度,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力度,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引导各级干部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行政效能低下的问题。持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机制建设,持续巩固好发展好全市上下风清气正、团结干事的良好政治生态。

47.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坚持和完善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协作,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坚持和完善一个党委、三个党组工作制度,健全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国有企业党委和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农村等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制度规定,发挥党的各个委员会等议事机构的领导决策作用,以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保证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郑州落实有力、推进有力。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做好非公经济人士、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巩固扩大宗教治理成果,强化港澳台侨和海外联谊工作,画出最大同心圆,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力量。

48.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目标要求、战略任务、重大举措,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区县(市)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地区的十四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明确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高质量发展约束性指标。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十四五规划建议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奋勇争先,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